您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新闻 > 文章详情

教育科技行业隐现风投泡沫

 红邦顾问机构(www.pmt.com.cn)

 

 

过去五年来教育科技初创公司的蓬勃发展让很多人开始觉得,我们正在接近教育科技浪潮的顶峰。因此,人们又开始把“泡沫”这个词挂在嘴边。
数字教育系统的美好前景已让众多风投资本纷纷转向快速发展的教育科技类初创公司。无数软件门户网站开始设定宏伟目标,要提高当前学校系统的效率,打造更多数字化工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少教辅类初创公司和慕课(MOOC)这样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已经吸引了大笔风投。还有各种代数游戏,没错,形形色色、数不胜数的代数游戏。
过去五年来教育科技初创公司的蓬勃发展让很多人开始觉得,我们正在接近教育科技浪潮的顶峰。因此,人们又开始把“泡沫”这个词挂在嘴边。2012年,风投投向教育科技初创公司的金额约为6亿美元,是2002年同类投资额的近四倍。
与此同时,行业观察人士对最新出现的教育科技创新成果却并没有表现得过分激动。
麦格劳.希尔学校教育集团(McGraw-Hill School Education)总裁彼得•科恩在近期于纽约举行的DeSilva& Phillips交易人大会上说:“我不再需要另一款代数应用了。我就是不再需要了。硅谷的所有人都觉得他们打造了史无前例的一款代数应用。而这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尽管代数本身还是一个问题。”
并购公司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资深顾问布莱恩•纳派克表示,很多教育科技类公司的目标都定得太低了。“他们是不是真的打造了一款能解决一些人需求的产品?决策者是不是真的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他说。“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教材了。别跟我说是你开发了第一款数字化教材,没人会把它当回事。”
“小题大做”这个问题并不是教育科技业所独有。大家只要看看各种跟风的照片分享和音乐软件领域就会发现,很多此类初创公司的产品都开始趋同。风投公司Upfront Ventures投资人马克.舒斯特和First Round Capital公司的克里斯.弗拉里克用“FNAC”这个词来描述那种理念只是一种“产品特性,而非公司”(a "feature, not a company)的初创企业,这个词现在已在业内流传开来。
但不管怎样,教育领域中那些基于一些细小特性打造的公司还是显得特别有吸引力。而长期以来,把持这个领域一直是被那些与教材巨头有着深厚关系的公司,以及那些科技中坚公司。这类公司如STI教育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公司(STI Education Data Management Solutions)或复兴学习公司(Renaissance Learning),后者已成立了29年,近期刚获得谷歌公司(Google)全新私募基金投资子公司谷歌资本(Google Capital)四千万美元投资。而学校之所以在采用新技术上行动迟缓是因为它们别无选择:它们的采购流程僵化复杂,包括很多环节,如签订合同、提交请求建议书(RFP)、聘请律师、多轮评审、审核批准以及合规审查。因此,小型初创企业要想把自己的产品卖进学校难上加难。光这个采购周期就长得足以让这类企业把钱烧光了。
纳派克表示,对这些教育科技初创企业来说,不了解自己所面对的这个市场是它们最常见的通病。而学校之所以是这么难缠的客户,原因在于它们没有赚钱的动力——它们的目标是教育学生,而不是赚钱。
这类公司第二类最常见的问题在于进入市场的策略。纳派克发问道:“它们的问题确实是和钱有关吗?有时,由于联邦政府发布了某个法令,于是,学校和各家公司签署了合同。但后来情况发生改变,结果这些公司就失去了收入来源。”
纳派克曾预言,现在蜂拥投向教育类初创企业的风投会大浪淘沙,但说这次情况又有所不同。他说:“教育科技公司领域也遵循达尔文法则,适者生存。但这不会是教育科技的最后一个泡沫。我们确实能从这个泡沫中筛选出一些真正的公司来。”
眼下还不清楚他所说的“真正的公司”是不是指那些已经成功募资的企业。去年秋天,一些募得大笔投资的初创企业暴露出种种短板,让行业观察人士纷纷质疑,这个泡沫是不是已经破裂了。比如,据奥姆.马利克称,先后从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First Round Capital、Floodgate和其他风投募得一亿美元的Kno公司,最后只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英特尔公司(Intel)。还有曾募得2660万美元的Altius教育公司(Altius Education),最后却以人才并购的方式卖给了一家营销公司。还有曾获得基准资本公司(Benchmark)和GSV Capital 公司4470万美元投资的Grockit公司,在偏离了初期战略后,最后将核心资产卖给了开普兰公司(Kaplan)。教辅初创企业Tutorspree去年也已经关门大吉。
而其他公司在免费提供主打产品时才刚开始考虑怎么赚钱,这就是所谓的免费增值商业模式。已募得8500万美元的Coursera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向借助它的平台完成免费课程的学生们兜售证书。而获得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2000万美元投资的Udacity公司正在尝试赞助一些课程,同时把学员介绍给匹配的雇主们。获得来自创始人基金公司(Founders Fund)、培生集团(Pearson)、Accel Partners、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和FirstMark Capital等公司5400万美元投资的Knewton公司也采用了免费增值模式,主要通过授权费以及为各大学提供专享平台来赚钱。而获得恩颐投资(NEA)、合广投资(Union Square Ventures)、Greylock Partners和基准资本等公司4000万美元投资的Edmodo不向使用它平台的教师收钱,而是向他们兜售各种应用。
这些资金充沛的公司可不是什么“FNAC”小公司。它们打算通过免费或在线授课的方式彻底改变教育的某些方面。这种策略唯一的问题在于,它和提供那些乏味跟风的代数应用一样充满风险。只不过,它们拿来下赌注的钱要多得多。
 

来源:财富中文网 作者:清远
红邦顾问机构(www.pmt.com.cn)专注利润倍增十年,独创TEDP双驱动模式,协助企业零成本零风险快速提升利润,实现稳健高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