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利润管理 > 文章详情

盈利的智慧就是平衡的艺术

作者:廖立新/红邦顾问机构董事长、首席利润管理专家

每个企业都是追求盈利的,但是为何不少企业辛辛苦苦,规模做得的很大,却无利可图。

到底是什么原因,决定企业盈利与否,盈利多少呢?

没有销售,企业肯定不盈利,但是有销售不一定盈利,销售规模大,盈利不一定多。因为,成本如果不加控制,再多的销售,也不会带来盈利。就是这个“不一定”,让很多企业吃了亏。

这么说,企业要加强成本控制,才能盈利啦?控制成本没有错,可是,没有企业是靠省成本发财的,过于控制成本,企业将因为投入不足,丧失增长动力。

企业盈利的核心,其实在于销售和成本的平衡。

在经营中常出现这种现象,一家企业的销售增长了,利润却下滑了,而另一家企业销售下滑了,利润却增长了。奥妙就在于,销售额与成本是否平衡的问题。

第一家企业,如果销售增长是大量成本增长换来的,而且销售增长带来的边际利润少于因此增长的成本投入,销售与成本失去了平衡,利润就减少。

比如该企业销售增加1亿,毛利增长3000万,但是该企业当期增长的成本是4000万,利润减少1000万。当一个企业经营成本增长,超过了销售增长带来的边际利润(通俗说是毛利),最后的结果是销售增长了,利润却减少。

第二家企业销售下滑了,利润却增长了,主要原因应该是成本降低的额度,超过销售下滑损失的边际利润,因此利润增长。

比如,该企业一年销售10亿,毛利率30%,经营费用2亿,利润1亿。销售下滑10%,经营费用降低了20%,结果利润增长1000万。

销售下滑10%,损失的毛利是3000万,经营费用降低20%,增加收益是4000万,因此利润增加1000万。

由此可见,企业盈利增长与否,取决于销售与成本的平衡,而不单纯是销售增长与否。

大多数企业,没有学会这个平衡的艺术

大多数企业利润的增长,是销售增长后的自然结果。但是会有一定的偶然性。

很多企业,追求销售规模,因为企业领导者有一个信念,销售多了,利润自然多。为了增长销售规模,不惜加大成本投入。

在高毛利率时代,这种模式,也许可以取得成功,因为毛利率高,企业不需要太多的财务管控,就可以获得利润,因此,企业只要不断做大规模,盈利一定会增长,做大。

当行业竞争加剧,进入微利时代后,这种简单规模增加模式,就会出现问题。如果没有合理的利润管控,企业做大了,利润反而减少了。

根据经济学规模经济现象,企业随着规模做大,企业的利润率水平,也会同步增长。

比如某企业销售1亿,毛利率30%,固定成本2000万,利润1000万,利润率10%。假如新的一年销售增长50%,固定成本增长10%,毛利率不变,那么盈利增长多少,利润率是多少呢?增长50%销售额,即增长5000万,因此带来边际利润5000*30%=1500万,成本增长10%,即2000*10%=200万,边际利润1500-边际成本200万,最后利润增长1300万,总利润为2300万,增长130%,利润率为:15.3%。利润和利润率都得到大幅度增长

这就是典型的规模经济现象。

事实上,大多数企业规模做大了,规模经济现象,体现并不明显。

比如某企业原来1亿销售,利润率10%,后来做到2亿销售,利润率还是10%。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的成本增长,是和销售规模增长是同步的。这些企业利润的增长,只是简单规模增长带来的,没有真正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经营成果。

当企业成本投入,超过销售增长带来的边际贡献,利润不但不增,反而减少。

案例:某企业年销售10亿,毛利率30%,在新年度里面,销售费用增加了3000万,其他成本不变,但是销售额只增加6000万。那么这个企业利润是减少还是增加了呢?

我们计算下发现:增加6000万的边际利润是:6000万收入*30%毛利率=1800万毛利,而销售费用因此增加了3000万,两者相抵,造成利润减少1200万。

由此可见,企业要学会平衡销售额增长和成本增长的关系,否则,增量不增利,规模增长失去了意义。

大多数企业领导者,不太重视利润管控

正因为基于销售多了,盈利自然多的经营理念,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并不太重视利润管控,相反,他们更多精力放在营销、产品研发和生产上,他们相信,只有做好这些,利润自然而然有了。可以说,这些企业对利润的产生,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放任态度,而不是一种有意识的管控态度。

很多企业管理人员很忙,但是忙来忙去,都与利润无关。一个上百亿销售规模的企业,一年营业利润不到1000万,但是管理层并不是太在意,他们更多把关注点放在经营事务的细节上,而不是如何增加盈利上,他们为生产而生产,为销售而销售,看似很忙,实则毫无成效。

利润,是组织协调行为的结果,也是企业使命所在。没有一个部门或环节,可以单独完成盈利行为。

企业要提高利润水平,需要加强财务在企业经营中的决策与管理作用。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有利润理念、经营意识、成本思维,以及知道如何合理的预算与控制成本。对于销售环节,则要知道,如何决策才能,使销售最大化,也保证盈利最大化。

以中国持续盈利时间最长的航空公司厦门航空为例,该公司到2013年,连续26年持续盈利20111月至20134月的28个月间,厦航以行业4.3%的运力,赢得行业15%的利润份额。国内民航业2012年利润率为5.4%,但厦航却高达12.7%

厦航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就是很抓利润管理,无论是从收入管理,还是从成本控制,每一步都是精确分析,理性决策。始终在保证安全生产和服务品质的前提下,做出利润最大化的决策。

厦航成功经验包括:

1)将资源集中盈利市场,公司潜心做好航空主业,以国内客运为主,不介入货机、支线运输市场,将资源集中投放到盈利能力最强的特定市场,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突出了厦航的比较优势。

2)发挥“抠一分钱”精神:

第一抠“座公里收入”

每增加1分钱,厦航就可以增长2.5亿利润。2009年-2012年,厦航平均座公里收入指标连续位居行业前茅,比行业平均高出0.026元。

公司潜心做好航空主业,以国内客运为主,不介入货机、支线运输市场,将资源集中投放到盈利能力最强的特定市场,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突出了厦航的比较优势。”

第二抠“人座比”

有一万多员工的厦航,管理人员不到8%,实现了机构和人员精简高效。在维修、配餐等业务自主保障的情况下,目前厦航“人座比”为0.72,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超过2亿元。

第三,抠“飞机利用率”

通过自主维修,以及近乎苛刻的利用夜间停场及淡季大修的维修计划安排,大幅度提高了飞机的可用率。今年7月生产旺季以来,厦航平均飞机日利用率达到10.5小时,飞机可用率高达99.5%以上,在行业内属领先水平。

第四,抠“整体成本费用”。多年来,节油、维修成本、餐食成本和机供品成本等,都建立指标考核体系。厦航整体的成本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86.4%,比行业平均低5.9个百分点。

另外,厦航的财务意识几乎到了“精打细算、无孔不入”的地步。大到飞机采购、航线设置,小到餐食配置,“都要用数字说话”。

从厦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企业盈利如何,财务发挥的作用十分重大,无论是定价、收入,还是成本核算,经营决策等精细数字背后,无不发现财务精算影子。

企业没有销售规模,要做大不容易,但是有了销售规模,要管理出利润来,并不困难。为何那么多有规模的企业,却利润很低,或亏损严重呢?关键在于,企业领导者,大多不重视利润管控,他们关注点在如何把企业做大上。因此,企业越做越大,但是企业盈利水平却没有随之而来同步提高。要做大规模,对资金需求越来越大,由于企业盈利水平不高,利润积累有限,对融资有了更高要求,规模越大,融资越多,成本越高,最后变成恶性循环,企业越大越不赚钱。

管理出效益。企业盈利多少,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企业领导者,要重视利润管理,企业盈利水平才会提高。

盈利的智慧,就在于经营决策的平衡艺术

企业要有更多盈利,做大规模是必须的。如果规模太小,企业的收入100%都是利润,利润总额也是很有限的。

企业要做大规模,就要敢于投入,商业的本质,就在于以“投入”换“产出”,大“投入”,大“产出”,没有“投入”,自然是没有“产出”。

但是如果企业盲目做大,投入过快,同时不关注成本控制,不重视盈利,企业做得越大,死的越快。

当然,企业为了盈利,过于追求成本控制,也是不健康的。因为过于控制成本,减少一切投入,会使企业丧失增长动力。

商业智慧在于,如何让“投入”能合理的“产出”,这就是领导者经营决策所要认真考虑的。

大多企业的老板不怕大投入,就怕 “投入”了,不一定有“产出”。

成本投入后,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盈利平衡,这是商业投资的底线。

如果企业投入过大,短期的收入带来的边际收益(毛利),无法摊销固定投入的成本,不能实现盈亏平衡,企业就要考虑减少成本投入规模。

其次,企业决策者,需要思考,如何才能使“投入”与“产出”得收益最大化。

如果产出(销售收入)是一定的,降低成本投入,收益(利润)也可以最大化。如果成本投入是一定的,提高投资的效率,使产出(销售收入)最大化,也能使收益(利润)最大化。

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成本投入的额度必须小于收入额。

问题在于,现在企业的决策大多不理性,企业决策者很容易头脑发热,往往一下投入过大,销售收入增长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造成收支不平衡。结果,造成,收入增加,但是成本投入超过收入增加,利润自然减少,或者出现亏损。

企业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理性分析,并做出决策,让收入增长和成本投入平衡,这样企业的盈利才会有保证, 不可听之任之,这就是管理者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