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扎堆中医馆 规模成难题
红邦顾问机构(www.pmt.com.cn)
近日,启明创投对外宣称向君和堂中医馆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将支持并推进君和堂中医医疗的连锁产业化。
此次投资意味着自2012年5月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来,中医馆进入了一个资本助推的新时期。
中医馆遍地开花
允许中医大夫多点执业,解决了中医大夫匮乏的大难题,为中医馆的爆发提供了人力支援。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君和堂中医馆品牌创始人潘学才得知,君和堂南京第二家店即将开业,上海店正在筹备之中。无独有偶,跟潘学才一同从健康体检行业转行投身中医馆的还有涂志亮,他创立了固生堂中医养生机构,现已开了4家店,并且获得了天使投资。
实际上,自从《规划》出台以来,资本对中医馆都跃跃欲试。除了资本,各地药店也纷纷杀入中医馆行业。如四川德仁堂、山东漱玉平民、云南一心堂、深圳和顺堂、广西柳州百草堂、辽宁天士力、哈尔滨宝丰、南京医药旗下的南京同仁堂等。
中医馆缘何遍地开花?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中医药的拥趸渐多,与当下医院过度用药事件频发相关,而中医被普遍认为毒副作用小,且在“治未病”领域独步江湖。
政策引导也是主因。《规划》指出,将大力支持中医医疗服务发展,未来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积极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鼓励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等,并提出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方法和形式。
前述业内人士认为,允许中医大夫多点执业,解决了中医大夫匮乏的大难题,为中医馆的爆发提供了人力支援。而且中医坐堂的开放与药店围绕“大健康”概念转型发展的想法不谋而合。
中医馆与中医院、中医诊所概念不太一样,中医馆可以是中医诊所与中医养生会所的结合体,借鉴会所式管理模式,学习民营医院的品牌宣传策略,不断搭建中医馆自身品牌平台,对中医以及各种执业医师进行多种多样的效益管理,从而建设真正意义上可持续经营的特色中医馆。
毫无疑问,中医馆兴起之风与其“钱景”可期密不可分。国家卫生局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中医科的就诊人数和占比都在上升。中医就诊人次占总人次的比重由2006年的19%上升到2010年的23.12%。《规划》还提到,到2015年,我国中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达到559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2%。
据深圳市卫人委今年10月份通报情况看,截至7月底,深圳市有中医馆45家,中医坐堂医诊所58家,中医馆、中医坐堂医诊所较2012年末增长了22.62%,成为该市数量增长最快的医疗机构。
规模化难题
中医馆连锁规模化的难点在于人才,名老中医资源非常稀缺,而培养中医则需要较长的时间。
投资机构进入肯定为利润而来,无论是君和堂的潘学才还是固生堂的涂志亮都不太愿意谈“商业”,更愿意从中医的传承、中医独特的作用等方面谈。“我们坚信先做品牌先做好产品质量,肯定利润自然也就有了。”潘学才说。
但资本既然投资,就会对中医馆的规模化有要求。而规模化依靠连锁经营,连锁经营的关键是可复制,复制则意味着标准化。潘学才认为,中医相对西医更具个性化,因为医生会根据每一个个体开出不同的方子,事实上,西医的标准化也是相对的,比如对于复杂病不同的专家会给出不同的治疗方案。标准化也是相对的。
“我们会在服务流程、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效果方面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至于每一位中医甚至是老中医怎么诊断这很难标准化。”潘学才说。
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郭海涛认为,中医馆连锁规模化存在难点在于人才,名老中医资源非常稀缺,而培养中医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有业内专家认为,吸引人才始终要遵循“医从于药”的原则,用药来吸引人才。
潘学才告诉记者,君和堂是通过设计一个平台来吸引这些名老中医,不是以利润为中心而是以质量为中心。他举例说,对于药材的采购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会定期从不同的供应商哪里采购部分进行试验看药效最终才确定。
“另外通过这个平台会有大量的临床案例,对于这些医生进行科研也有吸引力,同时我们非常尊敬他们,会让某一位主导师带一位学生并培养中青年医生,让他们举行拜师仪式。”潘学才补充。当然,一些机构如德仁堂会给每位老专家提供专车接送服务,为其配备专门的“名医助理”,负责名医开方的抄方等工作。对于客户的挖掘,各家机构也不一样。像依托药店开的多会到社区做活动、健康教育等方式吸引顾客。而像君和堂则希望搞定一些“高富帅”,他们刚跟诺亚财富合作,到他们的钻石年会上去坐诊。甚至有些机构直接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销售,让这些机构为他们的高端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潘学才认为,《规划》政策在基层能落实对于中医馆行业的发展非常有利,比如纳入医保体系等。君和堂中医馆已获得医保许可,不仅仅是医保,还会跟国内外的保险公司合作,让商业保险也会中医服务买单。
名医资源制约规模化
访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郭海涛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医疗保健领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近日,启明创投向君和堂中医馆投资数千万元人民币,将支持并其连锁产业化。中医馆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投资机构的热点?日前,专注于医疗领域投资的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郭海涛接受了《中国经营报》记者的专访。
他认为,对于机构投资而言,中医馆连锁规模化存在难点,名老中医资源非常稀缺,而培养中医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就机构投资收益来看,短期内中医馆的投资价值并不高。
《中国经营报》:日前,连锁中医馆受到资本关注。据了解,针对中医养生以个人天使投资比较多,作为医疗领域的投资专家,你怎么看待这一轮的中医投资热潮?
郭海涛:我们也看了几家中医馆的项目,但最后并没有投资。这要看投资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机构投资而言,如果不能规模化,不能上市退出,获利的价值并不大。而中医馆目前要规模化发展难点比较多,核心的一点是中医中的名医资源是稀缺的,如果没有这些名医,中医馆的生意和规模可能会打折扣。
实际上,我也发现身边很多有钱的朋友个人投资或者合作开中医馆,但这些中医馆都是独立的,一家店哪怕生意再好对于机构而言,规模还是有限。个人投资出于爱好或者是文化情结是可以的,毕竟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投资者可能本身并没有从商业上去考虑。
《中国经营报》:确实如你所说,只有规模化对于VC机构才有价值。中医馆如何才能做到可复制?而且目前还有不少人不相信中医,这个消费群体到底有多大?
郭海涛:市场上确实存在两种声音,包括我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学西医的医生表达不相信中医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医不够科学。不过,我个人认为中医毕竟是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精华,肯定有它的优势。
中医是根据个体的综合情况进行判断给出治疗方案。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医生本身具有丰富的经验,而拥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资源是稀缺的,创业者通过什么途径去整合这些资源,并且要与当地的三甲医院、知名老中医诊所竞争,这些都是投资开连锁中医馆难点所在。这不像眼科、体检以及专科医院可以通过设备和短期的培训便可以复制的,复制难点在于医生培训和整合方面。
来源:中国经营报
红邦顾问机构(www.pmt.com.cn),专注利润倍增十年,独创TEDP双驱动模式,协助企业零成本零风险快速提升利润,实现稳健高速成长!